Deutsches Zahnärtliches 牙醫紀錄

8月裡有一天吃飯吃到一半,發現左下的第一大臼齒被咬崩一角,痛倒是不會痛,但是總不能讓牙齒一直保持這模樣。所以這一回我決定到德國看牙醫,幻想大概會比瑞士便宜一些些,不過挑一挑好像挑中了一家高檔的牙醫聯合診所,收費一樣是貴鬆鬆。

我去的德國牙醫診所有一套他們自己的"看診順序",初診基本上連洗牙都不會執行,醫生及助手主要就是幫你全牙掃描建檔,電腦分析全口牙齒狀態、諮詢並建議治療保養及牙醫助理用冷器材一顆顆的測試牙齒敏感度。(這樣初診花費206.12歐元/230.5瑞郎)

接著醫生在下次預約時間前(通常預約滿到只能排在一個月後),寄出1~2份治療報價表,我決定僅優先處理崩損的臼齒及全口專業洗牙,醫生在填補時發現第二大臼齒和第一大臼齒接觸面也有蛀損,所以一併處理。(洗牙及填補二處花費387.1歐元/436.20瑞郎,單純洗牙約為101.36歐元)->其實和瑞士價格差不多。

醫生知道我有「生育計劃」進行中,所以非常強烈的建議我將右上第一小臼齒及第二小臼齒的舊填補拆掉重補。因為外觀上判斷有點陰影,他研判舊填補內部老化,內部可能有持續蛀化的情況。他分析說應該在惡化前拆卸舊填補,若真的拖到牙痛,根管治療的費用更高昂。而且若未來順利懷孕,德國牙醫是不會替孕婦進行任何需施打麻醉的治療,一切都會等到生育後才處理。(拆卸舊填補要打麻醉針施作)

我回家考慮沒多久,立刻請Stefan打電話去幫我預約治療時間,光想像女性面臨懷孕過程又牙痛,卻不能處理就覺得也太慘了點。德國及瑞士看牙都不便宜,台灣是少數醫療技術發達,收費卻平價的國家。我的泰國朋友每年回泰國探親時,也多半順便在泰國處理牙齒(德國丈夫也一併在泰國看牙),我和Stefan對「多久回一次台灣」這件事有共識,我們雖然喜歡在台灣旅遊及探親。但是一年4週假期的時間及預算規劃上,我們更偏好走訪不曾去過的國家或城市。(平均2~3年回一次台灣,是我們覺得OK的頻率)這麼久才回一次台灣,理所當然要在瑞士或德國做牙齒的保健檢查。

我第一次踏進德國牙醫診所預約時,感受到了久違的文化衝擊。初診可以在近期一週內預約安排,但是洗牙、治療則多半排到1~1.5個月之後。相較之下,台灣牙科診所現場掛號,沒滿幾乎當天就可治療處理;這種速度及效率,其實是Stefan的文化衝擊。
當初我站在德國牙科的掛號櫃檯上聽到這種預約制度時,腹黑的想:「會不會是太多人看牙治療後不付錢,所以初診只諮詢建檔,病人付了第一筆帳單後,才能真正進行治療?」當然這都是我的腹黑猜測,一個月後,當我實際洗完牙及處理臼齒填補後,對「牙醫」的工作多少有了觀念上的改變。

德國洗牙是牙助理師操作,填補治療才換牙醫師上場,其實不一定都是如此,我上一回在瑞士的小型個人診所洗牙,洗牙及治療就都是由醫師本人施作。所以真的是取決於診所規模及人員配置。預約洗牙及填補治療的時間表上,1.5個小時,洗牙1小時,當初預計填補一顆牙,所以預約30分鐘時間。他們的時間表非常一板一眼,治療項目會影響預約的時間長短,不會讓你提早到診間,卻坐在那裡等到天荒地老,也沒輪到你。(兩次到診都是在候診區不到10分鐘就喚名入治療室了)

我洗完牙及做完填補治療回家的當天,我手舞足蹈的跟Stefan講述,自己下午在牙科躺椅上的經歷,為什麼我這麼興奮? 因為這大概是我人生中頭一回這麼"搞工"的專業洗牙及填補治療經驗。

洗牙第一步是問我需不需要麻醉? (病人可依自己需求決定)
第二步驟: 手工清潔牙結石,年青漂亮的牙醫助理完成後,又拿出類似細緞帶尺寸的磨砂紙,塞進齒縫間,手工把一顆顆齒縫間較難去除的結石打磨掉。
第三步驟:噴砂去色,嘴裡嘗得到鹹鹹的,因為是用特制鹽砂及高壓水將牙齒表面的色素去除。
第四步驟:拋光打磨,全牙處理到這裡時,我心想大概也差不多該完工了,結果這時候還只是粗打磨。
第五步驟:接下來最後步驟是細拋光打磨,全牙處理。
步驟及步驟間都會稍微讓你嗽口休息一下,嘴張開超久也是很累人的一件事。

洗牙那麼仔細,那填補蛀缺呢?

助手這時候又登場了,她首先用一塊橡膠布(有點像彈力帶的超薄平面布),在上端剪下兩個小洞,一個套在要填補處理的牙齒上,另一個則是套在它的鄰居身上,這樣確保填補過程中,不會受到任何口水的污染。醫生這時候才上場開始把崩損的蛀牙區域磨掉,磨掉大半後,才發現第二大臼齒側面也有稍微蛀掉,所以索性合併一起處理兩處。填補的時間花得比我想像的要久,補好回家吃東西時,當晚有點敏感的酸疼感,但是再隔一天後,酸疼及敏感的感覺完全消失無蹤。左右咬食完全恢復正常。

從鏡子觀察填補處非常完美自然,和我本身的牙齒幾乎合為一體,我多少可以理解牙醫師扶著眼鏡,盯著我微笑的說:「我會把妳的牙齒處理的很完美!」是什麼意思了。

理性知道牙醫師跟醫師一樣,是專業人士,但是收到帳單時,荷包還是抖痛了一下。在我親身經歷過"到底有多昂貴"後,10月底從里斯本度假回家後,二話不說火速下單Philips的Sonicare兩支套裝牙刷,天天睡前(一天至少一回)使用牙線徹底清潔齒縫,Sonicare刷完牙後再用airfloss補上一槍。Stefan覺得我清潔得有點過火了,但是我覺得反而現在才真正做到了正確刷牙、徹底清潔的工作。

台灣牙醫技術很好,但是健保制度的平價,反正牙痛或有狀況就去看牙醫。今天看不到,明天也絕對看得到。台灣牙醫師一天處理的病人數目,可能是德國及瑞士牙醫的好幾倍,但是醫師的收入大概是完全相反的情況。

我去年底回台時帶著Stefan看過台灣牙醫,Stefan對於現場掛號即可看牙一事,覺得這種「台灣效率」也太驚人了。但是因為牙醫師一天要面對的患者實在太多,照護品質多少受到影響,台灣牙醫師也看過我的第一小臼齒及第二小臼齒的舊填補,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及後頭不少病人在排隊中的壓力,醫師並沒有建議我拆掉重補。(反正病人也不會痛)

德國牙醫師補完我的牙齒後,很認真的再次說服我預約回診處理舊的填補處,他特別在我的電腦病歷上註記這一事,牙醫的任務是預防病人未來發生更嚴重的蛀牙狀況,我第一次覺得其實德國牙醫並不貴,他們的專業性、前瞻性、預防性的工作,當然還有帳單的昂貴性!讓我回家後徹底改變了自己潔牙的習慣,養成了餐後刷牙習慣、每天睡前至少使用一回牙線,重新檢驗自己刷牙的方式是否正確。

瑞士的牙醫治療也多半屬於自費項目,醫療保險若打算納入牙齒這一項目的話,保費會變得非常昂貴,但是這樣才合理不是嗎?

牙齒保健是家庭教育及基礎國民健康教育的一環,你有責任及義務維護自己牙齒的健康,因為自己的偷懶及疏於照護,自己的錯自己承擔,自己的帳單自己付,我覺得完全的合情合理。(我戲稱:「本人一年兩回的打工收入,都拿來看牙醫了!」Stefan回:「也太慘了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