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痛苦

親友眼中的Stefan是個「運動狂」, 舉凡:攀岩/冰、抱石、登山、健行、公路車、越野車、unihockey(曲棍球運動的一種)、室內外足球、慢跑、健身房重訓、游泳...,這些是他一整年度內會交替進行的運動項目。

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攀岩、登山、健行、公路車、慢跑、健身房重訓,也變成我固定的運動項目,但是我多了Stefan不感興趣的瑜伽及韻律體操。

Runner's high(註1)讓我們感到愉悅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痛苦,長距離慢跑及長時間登山健行(+8~11hrs),除了適應天候外,其實是自己及自己的競賽,挑戰的是個人肌肉及體能的極限,筋疲力盡時的無力感,山道陡峻邊走邊碎念也是常事,旅程結束隔天如鉛塊般的雙腿,還有隨便一按都能哇哇大叫的酸痛肌肉。

攀岩、抱石及重訓,手掌長繭是家常便飯,我手上的繭厚實到,它會自己不定期層層剝落。公路車訓練初期,屁股痛、肩膀酸痛也是家常便飯(吃了第幾攤便飯?),還好我們兩人身形還算苗條,燒檔現象不曾發生過。

我和Stefan的腳指甲一年會黑個1~2回,這多半發生在踢足球、非平地慢跑及長途登山健行後,一整年下來,黑指甲已經是一種常態裝飾。

Stefan從小到大因為踢足球,腳踝肌腱受傷數回,最嚴重的一次是韌帶局部撕裂,長達三週的時間,他撐著枴杖跛腳爬坡去上課(大學時期)。在足球場上跌倒擦傷算是小事,公路車及越野車摔車雖然罕見,但是在我們兩人的經驗中,絕對發生過。

看似靜態的瑜伽、柔軟操及拉筋,動作如果執行的非常「確實」,想要提升柔軟度及身體彈性,拉筋是不可能不會疼痛的,牙一咬忍下去,Jean-Claude Van Damme就是你了。(誤)

冬天雪地運動上,滑雪新生數不清摔過幾回,奇妙的是愈摔就愈不怕丟臉(丟臉成自然),雪鞋健行比起夏季健行其實步伐更規律輕鬆,但是冬季運動或高海拔登山低溫造成的四肢寒冷狀況,真的因體質而異,Stefan就常常抱怨手指頭冰冷,尤其是上高海拔地區時,是穿上羽絨手套/超暖衣物也未必能解決的痛苦。

我有四肢末端冰冷到疼痛的經驗,進了室內30分鐘後才開始回溫,覺得自己像是一塊從冷凍室拿出來退冰的肉。臉、鼻子、耳朵凍到僵硬,久了也開始習慣,但是第一回零下溫度的冷空氣被吸進肺部時,那種疼痛感令人永生難忘,沒想到這輩子真的有連呼吸也痛的經驗。
夏天也沒有比較好,塗上厚厚防曬的皮膚,還是會在艷陽下發紅發熱,躲進室內游泳池,又是另一種情況,長期泡水的皮膚乾燥還有髮質變差。

偶爾聽人形容自己"不愛運動"或"我不是運動型的人",因為我常常在運動,反而可以理解「運動帶來的痛苦」,滿身大汗衣物緊緊貼著身子、喘噓噓恨不得有兩個肺幫忙呼吸,急速的心跳彷彿下一秒心臟就要炸開、筋疲力盡覺得永遠到達不了終點、肌肉發抖發熱到達了極限、手臂或腿部發軟再也無力繼續....

運動又累又辛苦,和其他的嗜好一比較,你進廚房摸摸弄弄二個小時,好歹可以端出什麼實驗品上桌,做縫紉、編織、手工藝都可以立刻看到成果,但是在健身房揮汗兩個小時後,只有疲憊不堪兼汗流浹背的身軀。有氧運動瘦身減脂,要積年累月才看得出效果,重量訓練美化身體線條,也不是一蹴即成。

運動也花時間,如果目標是養成運動的習慣,意即你必須在規律的生活裡,減少或合併其他些什麼的時間,或許是看電視的時間(註2)、做家事的時間、閱讀的時間、出門交際應酬,甚至是工作唸書的時間。

我剛開始訓練慢跑的時候,河堤的五座橋是我基準目標,從剛開始第二座橋就是折返點,橋一座座的增加,意即我跑的距離也一點一點的延長,每次心裡都告訴自己,再撐一座,再堅持一會,不知不覺也練到能跑完五座橋的距離了。

設定容易達成的階段目標,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偶爾把自己當小朋友一樣在心裡哄哄自己,鼓勵一下自己。把運動刻意的放進日程安排裡,隨著時間漸漸流逝,當你有一天發現自己「一週沒運動就渾身不對勁」、「以前覺得做不到的項目,現在輕而易舉只是一塊小蛋糕」,這個時候,歡迎你正式加入「運動很痛苦,但是你已經上癮了」俱樂部

註1: 請參考內啡肽wiki資料。
註2: 我偶爾為了體能訓練,會把喜歡的戲劇載入手機帶去健身房,在立式自行車上,備好毛巾飲水及耳機,影集一集多長,我就堅持踩多久(難度設定在中度以上)。練到後來一回和Stefan騎自行車出門,他驚訝的發現無論他騎多快,我都保持一個車胎距離尾隨在後,上坡時我還能面無表情把他甩在後方。

1 則留言:

  1. 只能說.....您夫妻倆 實在真心太強!

    Conni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