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 Schule 1/2 Heuen

兩年前,Stefan就有計畫想帶我去體驗收割乾草hay(德語為Heu),這單字的含意時常和秸稈Straw(德語Stroh)混淆,除了收割的植物不同外,作用也大不同。(細節請參考wiki: 秸稈乾草)
前年我幫忙過收集秸稈的工作,機械化作業已經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即便如此,農家的生活上,仍舊有不少工作,仰賴的還是紮紮實實的勞力活動。

S爸爸一直持續參與幫忙酪農的工作,Stefan的教父之一也是一位酪農,S爸爸早年更是常常利用工作的空檔,幫忙運輸Straw或是收割乾草,Stefan在耳濡目染下,也動念想讓我也體驗看看"先人的生活",所以他戲稱這種生活體驗是一種Alte Schule(古學校?)

山區酪農在春夏季節來臨時,將乳牛從平地領至山區間放牧,山上放牧生活和我想像的大不同,白天的時間,乳牛們其實是待在涼爽的牛舍內,傍晚時分,擠完晚奶後,才放風出去吃草,入夜時也是在外頭吃草及睡覺,早上6~7點左右,脹奶的乳牛會自已走回牛舍周圍,酪農輕喚著乳牛的名字,牠們自己就會走回牛舍,準備擠早奶。

所以乳牛的生活作習是:
清晨6點回家->擠奶->休息兼消化整晚的進食->傍晚6點擠奶->整晚放牛吃草(從沒想過,頭一回打出這四個字,字如其意)

早期山區交通不便,鮮奶無法在幾小時內就抵達另一個鄉鎮或城市,所以山區酪農發展出一套"起司工作坊"(Käserei)的制度,一間山區的起司坊可能由十幾、二十幾位酪農組成,每個人養幾頭乳牛,前一晚的鮮奶及當天早上的鮮奶收集後,每個人輪流製作屬於自已的起司,所以計算每位酪農的牛奶產量及如何分配製作的起司,是很複雜的計算工作。
但是隨著機械化、傳統產業没落及起司製作工廠化的影響下,我們上山幫忙的起司坊,只剩下2.5戶仍舊共用起司坊,使用古法製作傳統的Bergkäse(mountain cheese)。(剩下的半戶是有點玩票性質的退休酪農)。所以現在計算牛奶量相對就簡單許多,我們幫忙的農家有11頭乳牛,牛奶產量比另一戶高些。所以一週製作4天的起司,另一戶則3天。

早上擠奶、製作起司、奶油, 中午回平地吃午餐,餐後在平地收割乾草(Heuen),看天候吃飯的行業,收割乾草要仰賴好天氣,割下來的乾草靠太陽曬到適當的乾燥度後,才收進糧倉裡準備包裝。太潮溼的乾草,包裝後易發霉及變質,變質的乾草不止乳牛吃了會生病,農夫的肺部也容易因為霉菌而病變。

行前Stefan只提到我們要去幫忙「收割乾草」,所以我腦海裡只有模糊的概念,想像接下來的四天,會是頂著艷陽和乾草奮戰的體力活。四天後,兩人的膚色都深了幾號、身上好幾處昆蟲叮咬的大大小小包、我的腳底還帶著兩顆巨大水泡回家,這些體力及身體上的考驗,都比不上我在"古學校"獲得的體驗及震撼來,所以刻意把這次的"古早生活體驗"拆成兩篇來記錄,一篇寫得是收割乾草(Heuen)及山區生活,另一篇則紀錄起司體驗(Käserei )。

機械化收割乾草又快又好,但是遇到很陡峭的斜坡,機器上不去時,還是一切靠人力。這也是我們此行來幫忙的目的,凡機械到達不了的角度及斜坡,都是我和Stefan的目標。

 運用長柄耙子把陡峭的乾草耙下來,集中。
 二頭肌的再訓練

這輛車會把乾草推成一堆,好進行下一步驟。
 下一步驟:這輛車出動把成堆的乾草收進它的肚子裡,好運回糧倉。
 車子停在糧倉前,將乾草倒進吸風口,這台機器會把乾草吸上去,把糾結成團的乾草稍微打散粗切以利乾燥。
 上方出草孔,塵埃、乾草絮滿天飛舞
山上生活篇:
農舍,人及幼牛住左邊,乳牛住右邊。
擠奶前,先用消毒紙巾擦拭牛的乳頭,再稍加按摩,幫忙泌乳。
我們不會使用擠奶設備,所以負責收集擠好的鮮奶,倒進鋪有濾紙的漏斗裡,將雜質、毛髮先粗瀘掉,牛奶桶裝滿剛好40公升。(超重)
有空就砍柴,廚房的爐灶幾乎全年無休,除了煮飯、泡茶外,燒熱水準備消毒清潔器皿是最重要的工作。
 
飯後睡前(9~10點)有段小小的休息空檔,坐在屋前的木凳上,蒲公英盛開在木凳下。
 上山沒有電、沒有手機訊號,唯一的娛樂就是"眼前叮噹作響吃草中的乳牛"
週六早上空檔,兩人出門小小健行。登頂後的美景。 
週六傍晚最興奮的一件事:設定乳牛的新圍籬區,超好玩。基本上整片山都是乳牛的用餐區,但是隔開分區分期間運用,則可以讓乳牛吃草吃得更有效率,山坡地運用也更完整。
 我最期待的早餐及下午茶時光,這輩子頭一回吃到這般美味的奶油!! 我以為瑞士超市的奶油已經夠美味了,但是農家的自製奶油簡直是"天堂級"的滋味,滋味濃郁、入口即化,太太太邪惡了。
  

 週五上山做客,Stefan說:人家有牛有豬,不如妳去法國買塊鮭魚好了。所以帶了一大塊鮭魚上山,簡單煎了鮭魚排,感謝人家收留我們四天,白吃白喝白住。
 早上乳牛回家示意圖

 擠完早奶後,休息助消化示意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