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序)

在歐洲遇到新朋友問我:「你從台灣來? 所以台灣是中國嗎?你是中國人嗎?」
我多半笑笑回應:「不是,我是台灣人,雖然我的母語是中文,但是我也說台語。」
通常我撇清自己不是中國人,接的下一句話多半是:「我從沒去過中國」。
(過境北京機場不算啦)不過中國行後,這個藉口要調整一下了。
理論上,我們的旅程在進入中國邊境後,應該會輕鬆許多,畢竟語言的隔閡減少了,但是事實卻是相反,我在中國的心情一直很煩躁,身心很難放輕鬆。在中國旅行的時間愈久,反而更覺得自己是個"外國人"。即便在這裡,我可以把自己隱身在人群裡,可有時候人與人之間,即便是說著相同的語言,可是文化及風俗的差異,反而更深刻讓我明白,我們的確不是同一個國家。

去過中國內地工作或旅行的人,應該都和我一樣,經歷過這種雷同的"文化震撼"。我常常也想在外國朋友面前,替中國人辯解說明,覺得如此大的國家不好管理及快速文明教育,但是比較一下國家面積更大的俄羅斯及加拿大,又覺得這種辯解及理由亳無說服力。

中國是一個很矛盾的國家,政府在城市裡張貼著抽菸有害健康的宣傳海報,但是市面上販賣的香菸全都是國產的,菸局為了賺錢,公共場所禁煙多半只是口號,在餐廳裡抽箊不算什麼,火車上、公車裡及賣場中,這是一個無處不吸菸的國度。男性抽箊的人口數目,驚人的高。

在中國似乎愈是做不到的事,就愈要宣導,所以城市裡還常看到"文明行為公約"的海報。基本上把這份公約裡所有的"不"字刪除,而句子裡沒有"不"字的,則另外添上個"不"字;差不多就是所有大城市裡,常見的中國人行為模式了。


我知道不是全部的中國人都不文明,就像不是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文明人,中國在硬體(基本建設/建築物/交通工具)的發展上,既現代化也快速,但是軟體的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澳門時,我和飯店的櫃檯老廣仔聊天,移居澳門近20年的老廣仔,和我聊到中國未來的"文明"發展,他悲觀的認為:「即便再給中國人100年(三代)也是做不到的」。我不解的問原因,他解釋:「我每天接觸來澳門旅行的中國青年,一胎化的90年後,多數人都活的很自我,不懂的尊重他人,也很少替他人著想」

「一個新世代沒學會的東西,如何期望他們為人父母後,能把自己不會的東西教給下一代?」

51天的中國行,Stefan努力中國化,他思索很久,到底喉嚨要如何運作,才能輕鬆隨地吐痰,他真的很賣力的在模仿"扣~佩"的聲音(昏)。他待在中國愈久,似乎也愈能理解我為何不願意"掛名"為中國人。一回在公車上,他不解的問我:「奇怪,旁邊這兩個女人對話的內容,明明我壓根就聽不懂、也不了解她們在討論什麼,但是那種聽起來彷彿在吵架的語氣、語調及拔高尖銳的聲音,令人一分一秒都無法再忍受。」

總算明白,何以我認識的中國人,常常會稱讚台灣人講"中文"很好聽了。有機會去中國走一圈,才體認到台灣人的"國語":輕柔、和緩、音量小...都和中國人的說話方式,明顯不同。

說句實在話,如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為何我不能入住只招待"內賓"的飯店,而要永遠花多一倍的時間及精力,去找尋永遠貴一些,開放給"外賓"住宿的飯店。(註1)

撇開政治、經濟、歷史的糾葛及背景,每一個人都有權,有權去決定自己想成為那一國人,而我想成為台灣人,不是一個中國人。這是我此次中國行後,最真實的想法及心情。

註1:中國的飯店有兩種,一種在申請營業執照時,只接受中國人住宿(內賓),另一種則可以接待外賓(台灣香港澳門都在這裡),不能收外賓的飯店其實不是不想做生意,而是電腦系統裡沒有登打護照或台胎證的欄位,所以無法辦理登記住宿。
這種情況在大城市(北京/南京/上海)更明顯,但是愈進入內地,小賓館、酒店為了做生意,還是會讓我們無登記入住。

2 則留言:

  1. 這也是我在中國最大的感想。愈是跟他們接觸,愈覺得我跟他們,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