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 1/3

2016年1月22日,我和Stefan預約了巴塞爾大學醫院生育中心的諮商,醫生在諮商時間裡簡單的解釋IVF的流程及費用。實際開始「預備」IVF療程是4月1日,這個預備女方要先進行2-3次的驗血、陰道超音波檢查、同時男方也進行精液及血液檢查,做完這些預備檢查後,醫生有初步的檢查結果後,再預約進行IVF治療前的諮詢及流程說明。

全世界IVF的治療流程應該都大同小異,只是我是屬於凡事都想求甚解的病患類型,幸好生育中心的醫師及護士也多半都屬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類型(好互補)。我這麼好學、認真、生活習慣又好的學生,在第一次IVF失敗後當然也是很失望難過,問了自己好幾次「為什麼想要懷孕這麼難?」,其實即便是不必依賴生育中心的自然受孕伴侶,每一次的懷孕其實也都不簡單。在歐洲估計約有12-15%的夫妻或伴侶有求助生殖醫療的需求,巴塞爾生育中心的主任是一位很幽默且直白的醫師,諮詢時他偶爾會給出令人意外且容易理解的提議或心得。

我問:「我在B醫院做過輸卵管攝影檢查,但是醫生操作失敗了?你會建議我在這裡再做一次嗎?」

主任:「要不要挨那個皮肉痛取決於妳的決定,但是若檢查出來輸卵管不通,那多半建議直接做IVF,而若輸卵管是通的,表示試了二年仍未懷孕,那就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難孕,所以最後也是建議直接做IVF,既然不論輸卵管通或不通都是IVF這個建議選項,那何必再多花那筆錢及挨那個皮肉痛做那個可有可無的檢查。」(這個提議是建立在我本人已經37歲,不像年輕人還可以通暢輸卵管後,再多試幾年的青春本錢為基礎)

生育手冊重複提及好多次,IVF的成功率介約15-35%之間,成功率會隨著女性的年紀及健康狀況而改變。我個人的檢查結果是子宮有肌壁間肌瘤,但是位置不影響受孕著床,尺寸也算小(11mm),撇開輸卵管攝影檢查沒有做,從血液及陰超的結果來判斷,我和Stefan的檢查結果都顯示一切健康正常。

生育中心主任曾說過,雖然IVF成功率僅15-35%,但是實施生育科技協助的伴侶有九成五最後都能成功受孕。真正不孕者還是少數,多半實際是「難孕症」,當然其中這個九成五的成功率,多半是和「時間及金錢」的競賽結果。巴塞爾生育中心在真正執行IVF前的檢查及諮詢,大概也打退了不少目前法令不允許的伴侶,轉而尋求歐盟其他國家的生育中心治療。(譬如:瑞士法令目前代理孕母是不合法的)

實際簽下同意書執行IVF治療的伴侶,事前也都要經過預備檢查這一關,血液、精子、卵巢、子宮檢查結果良好,生育中心才會實際進行IVF治療。如果在第一關就出現問題,那下一步則多半要先進行治療或改善。生育中心也不想搞砸了自己亮晃晃的招牌。

治療時的賀爾蒙針劑被要求在肚臍下半月微笑區域施打,因為靠近子宮,所以藥效更容易促進濾泡生長,這個倒容易理解。而排卵針在每一天傍晚4-6點間的固定時段施打,一旦開始打第一針(例如:17.00)後,之後的每一針最好都在相同的時間施打(可容許30分鐘的變化)

為什麼每一天的每一針都務求盡量在同一時間施打? 因為排卵針就像是專門給濾泡的營養食品,每一天都在固定時間餵食,這些供應的營養就會保持一個穩定的曲線,而如果上一針在16.00施打,下一針在隔天18.00施打,差了兩個小時可能就會讓曲線驟降,不穩定的供餐?不利於培植優良的濾泡。

隨著日子推進,回診照陰超觀察濾泡尺寸及數量,回診的當天下午等待電話通知「繼續保持」或「調高」劑量,等到濾泡長到一定尺寸後,每天早上要開始追加Orgalutran針劑,這個是要避免卵巢提早排卵的針劑,因為一旦濾泡長到一定尺寸後,就隨時有可能排卵,要一邊給它營養針(讓多數卵泡都長到一定尺寸)一邊抑制排卵(怕大顆的先偷跑)等到從陰超觀察到一定數量的濾泡都達理想尺寸後,接下來就要準備打破卵針了。

當初讀到醫院給的生育教學手冊時,我非常驚訝於破卵針的「準確性」,施打破卵針後的35-36小時為黃金取卵時段,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能觀察到個體人類生活習慣的差異,但是在醫療科學的角度裡,又會發現「人人皆同」的情形。

高齡生育的確是一場「時間和金錢」的競賽,我和Stefan只是平民百姓,沒有金山銀山可以用來揮霍,所以我們家的餐桌會議開了好幾次:「我們的經濟狀況可以接受幾次的IVF治療?」「若最後IVF的治療預算花光,也沒成功懷孕時,我們的人生計畫要做那些調整?」(答案是:3次/有小孩及沒有小孩的家庭藍圖,其實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一部份真的看實際結果後才能再想下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